发布时间:2023-05-09浏览次数:222
回顾今年前11个月,市场行情持续震荡,A股三大股指也波动不断。在此背景下,基金产品的收益有所分化。公开数据显示,截至11月末,在剔除QDII及净值异动产品的基础上,东方区域发展混合延续自7月末以来的“风头”,凭借46.01%的年内收益率持续领先全市场其余产品。但与此同时,也有产品亏损近50%,年内首尾业绩因此相差超94个百分点。在前述基金产品表现亮眼的同时,一众“游戏基”也保持稳定的收益率紧随其后。临近年末,哪只产品能斩获公募“冠军”之位仍是未知之数。
公募“冠军”争夺激烈
2023年步入最后一个月,回顾年内市场,前11个月A股三大股指持续波动,呈现震荡走势。交易行情数据显示,上证综指、深证成指、创业板指在11月的涨幅分别为0.36%、-1.39%、-2.32%。若从今年前11个月的走势来看,三大股指均处于下跌状态,跌幅依次为1.93%、11.7%、18.07%。
在11月结束的同时,公募基金在年内前11个月的“成绩单”也随之出炉。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11月30日,东方区域发展混合以高达46.01%的年内收益率暂时领先于其余产品;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/C也分别以37.92%、37.67%的年内收益率排名第二、第三。
与此同时,一众“游戏基”也仍旧保持增长趋势,年内收益率仅次于上述3只产品。例如,截至11月30日,有华泰柏瑞中证动漫游戏ETF、华夏中证动漫游戏ETF、国泰中证动漫游戏ETF联接A等7只游戏ETF或联接基金(份额分开计算,下同)的年内收益率超30%。
对比10月末的数据来看,东方区域发展混合、东吴移动互联混合A/C也分别包揽行业前三名,彼时,东吴新趋势价值线灵活配置混合、金鹰科技创新股票A紧随其后,且领先于上述游戏ETF。但从截至11月末的业绩情况来看,上述2只产品已落后于部分“游戏基”,年内收益率分别为35.26%、36.07%。此外,自7月末起,东方区域发展混合的年内收益率始终领先其余产品,若后续未被其他产品超越,则该产品有望成为年内公募“冠军”。
值得一提的是,华夏新锦绣灵活配置混合在今年前11个月的收益率虽然为61.98%,但公开资料显示,该产品此前处于五年封闭期状态,并未有净值更新,直至2023年2月16日起开放赎回,单位净值由2018年1月24日的1.1179元更新为1.5961元,因此相关净值涨幅大多为近五年产生。从最新产品运作状态看,该基金目前限制大额申购,限额为100万元。
首尾业绩差超90个百分点
相较于多只权益类基金的突出业绩,受大盘持续波动影响,部分产品的年内表现却难言乐观,仍处于大幅下跌状态。
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11月末,在年内数据可取得的15807只基金中,有多达9177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仍告负,占比超五成。若从数据可取得的6679只主动权益类基金来看,年内则有5778只产品的年内收益率仍告负,占比达86.51%。
具体来看,前11个月,共有275只基金的年内收益率跌超30%,其中有26只产品跌超40%。其中,中信建投低碳成长混合A/C的年内收益率分别为-48.18%、-48.37%,暂时垫底。换言之,前11个月公募基金业绩首尾相差已达94.38个百分点。
展望后市,前海开源基金首席经济学家杨德龙认为,2024年美联储或会逐步进入到降息周期,以稳定美国经济的增长。美联储从加息周期到降息周期的转变,往往对于全球资本市场会有一个有力的推动,推动全球资本市场的反弹,这对于A股市场的企稳是一个比较好的推动力。
“2024年,随着稳经济增长的政策逐步落地,经济复苏的预期也会逐步增强,或会推动A股市场走出一个反弹的行情。”杨德龙如是说道。
在年内市场行情震荡、产品收益不佳的背景下,新基金发行整体数据也表现平平。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截至11月末,年内共成立新基金1128只(份额合并计算,下同),发行份额为9609.4亿份;而2022年同期,则有1385只新基金成立,发行份额达1.33万亿份。
但从单月新基金成立的情况来看,数据显示,11月的新发基金份额仅次于今年3月排在第二,达1310.97亿份,环比翻倍。此外,今年3月、6月、9月的新发基金份额也超千亿,分别为1442.69亿份、1072.73亿份、1072.78亿份。而11月成立的新基金数量也达145只,仅次于3月的159只。
在IPG(中国)首席经济学家柏文喜看来,新基金发行回暖或与几方面因素有关。首先,目前市场正在经历一定的反弹,使得投资者对市场的信心有所恢复,从而增加了对新基金的需求。同时,部分基金公司加大了营销力度,吸引更多的投资者关注从而购买新基金。此外,政策层面也有一些积极因素,如政府近期出台相关政策或措施支持市场发展,也对新基金发行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。
财经评论员郭施亮则认为,基金发行回暖,或与短债基金活跃有关。由于债基规模持续增长,市场回暖预期升温。另外,权益类基金年内表现不佳,投资者对债基的偏爱也因此有所提升。正如郭施亮所说,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11月,权益类基金的发行规模占比为18.34%,而债基的新发占比则高达80.31%。若从年内发行情况来看,债基的发行占比也高达68.29%;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则为28.03%。
虽然近期新基金发行情况有所回暖,但年内仍有部分产品募集失败。数据显示,今年前11个月,累计有12只新基金发行失败。此外,国寿安保稳得一年持有期混合、浙商智多恒两年持有期混合也在12月2日宣布基金合同不能生效。至此,年内募集失败基金产品增至14只。
从后续新发情况来看,郭施亮认为,“预计12月的新发基金市场仍可能倾向于债基,权益类产品有待回暖,或会与债基热度提升的情况呈现出‘跷跷板’效应”。东方财富Choice数据显示,目前等待发行的42只新基金中,有近三成为债基,权益类基金的占比则近六成。
柏文喜则表示,后续新基金发行趋势的演变仍取决于市场走势、基金公司的营销策略以及政策因素的影响,因此需要密切关注相关因素的变化以了解新基金发行趋势。
北京商报记者 李海媛
前些天,谭主谈了我们该如何看待大环境的问题:
大环境不好,这是全世界的感受;锲而不舍地完善自身,这是中国的选择。因为有自我的改变,我们也在改变着大环境。
在留言里,看到不少人感同身受。不过,也有人有疑问,从体感上看,我们的问题好像还不少,那信心又在哪里?
说起信心,其实每个人的发展都会遇到艰难险阻,这个时候,就需要筑底的东西。优势,恰恰就是筑底的基石和突围的可能。
看中国经济也是一样,要说信心大小,不如聊一聊信心与优势的关系。
今年年初,对于世界经济的走势,相关国际组织给出了一些积极的预期,但一年过去,结果并非如此:
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最新的《世界经济展望》中,开篇即写道,“全球经济蹒跚向前,缺乏动力”。
世界银行最新的《全球经济展望》,用了“增长放缓、金融风险”做标题。
根据瑞银预测,明年全球经济增长将放缓,并且市场波动可能加剧。
很明显,增量的问题被越来越多地提到了台前:经济增长的动力在哪里?
从区域看,全球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亚太地区,贡献了全球三分之二的经济增长。其中,中国一个国家的贡献就将达到三分之一。
今年,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.6%,远超全球经济增速预期,但2024年亚太地区的经济增速预计为4.2%,出现放缓的迹象。
这背后的一个原因,是贸易壁垒。这个问题,在过去几年一直存在,但透过一个细节,我们能发现,中国带来的一个变量:
2019年,针对贸易壁垒,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给出的建议是,中国可以通过相关手段缓解关税影响,以保证经济增长,今年这个建议变成了中国可以通过提高生产率的改革,促进亚洲的经济增长。
无论关税还是技术限制,当然都是问题,但世界看待中国经济的视角,已经从外在的问题如何解决,变成了发现中国经济的优势和正在出现的新的内生动力。
这背后,是中国的实践给了世界希望。
与三年前相比,今年前10个月,中国对外出口增长100%以上的品类,有12个。其中,“车辆及其零件、附件”这个品类,今年的出口总额最高,达到了千亿美元的数量级。
有预测指出,2024年年初,算年度数据,中国有望首次成为全球第一大汽车出口国。增量在哪里,预测中也提到了——中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快速发展。
从传统制造业几百年的发展历史来看,汽车是各种制造工艺的集大成者,也是产业链最长、最复杂的行业之一。在汽车工业发展的历史中,中国实现年度出口第一还是第一次。原来,中国尝试过搞合资等办法,结果是,只能在低端车市场徘徊。
几年时间,中国用新能源汽车突围,冲破全球发展的阻力。这说明,新能源汽车领域有足够的代表性,它指向了一种发展方式。
这种方式,我们可以概括为:优势叠加。
在世界范围内比较,德日有一流的制造业,美国有一流的信息产业,但都没有转化出发展电动汽车的绝对优势。反而是中国,找到了同时发挥二者相对优势的路径。
今天,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链,正在垂直集成各个垂直领域的资源:
在长三角,一家新能源整车厂可在4个小时车程内解决所需配套零部件供应,这里的一个地级市,就可以覆盖动力电池生产32个重点环节中的31个,产业链完整度达97%。
随着当地产业技术水平的提升,形成全产业链的完整配套后,就可以转化出在一个行业中整体性的领先地位。这成为了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抵抗全球贸易阻力最大的资本。
一个细节,可以反映这种不可替代性。中国新能源汽车对外出口,不只是出口整车,而是会带动产业链上的其他企业,“搭车出海”。其中,最突出的,就是中国的核心技术之一,电池。
经历近二十年的培育,中国的新能源汽车,尤其是电池技术实现了弯道超车,目前技术和产能产量、市场竞争力均已全球领先。2022年,中国电池产能占全球的78%。
根据预测,到2030年,中国的电池产能仍将占全球主要份额。看到中国在电池技术上的领先,欧美也在加紧布局,提升产能。对此,《经济学人》却给出了这样一句论断:
无论欧洲和美国花费多少钱试图追赶,中国的电池主导地位在可预见的未来都将持续。
这话,看起来有些绝对,但却反映了一个现实问题,当发展优势被放的足够大,一定会释放出惊人的力量。
面对当前全球经济趋缓的根源性问题,中国给出的解法正酝酿成熟。
中国经济相对优势的整合和叠加,正在放大成为新的生产力。锻长板扬优势,不仅增强我们的发展韧性,也将推动中国经济向上生长、向好突破。立足优势,中国经济用主动作为回答了新的时代课题。
如果说中国经济是一个足球场,那这个赛场上,有不同球员,他们承担着不同的角色,优势也各不相同。
对不同区域、省份,不同地方而言,他们又如何立足自身的优势,实现优势放大和发展?
回答这个问题,我们不妨就从中国潜力更大的地区,中西部内陆省份说起。
过去几年,这里正发生着一个显著的变化。今年前10个月,出口总值排在前列的省份中,有不少就是中西部内陆省份。在中西部内陆省份中,位列前三的是:
四川、安徽,河南,出口总值都在600亿美元以上。
再看增量,与2019年同期相比,今年前10个月,中西部省份中:
安徽,增长85.7%
湖北,增长72.1%
江西,增长65.4%
是什么让他们能够在全球供应链面临挑战的时期里,反而不断打通与外部的连接?他们的动力源是什么?
就拿其中重复出现的安徽来说。
与三年前相比,今年前10个月,安徽出口增长在3倍以上的品类,包括锡等金属及其制品,车辆及其零件、附件,以及一些加工类食品。其中,车辆及其零件、附件的出口总量遥遥领先,达到了百亿美元级别。
为什么安徽汽车出口的变化格外突出?
安徽的资源禀赋,可以从三条线索中去寻找:
早在近20年前,中国第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型试点城市,就被定在了安徽的首府,合肥。发展新能源汽车,安徽首先就有产学研转化的优势。目前,安徽已组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等省级以上产业创新平台约50家,重点企业设立企业技术中心实现了全覆盖。
在生产端,安徽今天生产新能源汽车的重镇,江淮,原本就是老汽车工业城市,完整参与了中国汽车工业从蹒跚起步到引领世界汽车潮流的几十年。
从产业链的角度来看,合肥也是曾经的电子工业基地。也就是说,曾经配套传统产业,处于产业链中游的核心器件生产,能够重新与下游新能源汽车终端整合的需求耦合。
这些特性一旦结合起来,被放大,它产出的效果就是指数级别的增长。
并且,由于这种优势的发挥基于本地产业的特性,这就又使得不同地区的优势形成了差异。
这种优势的发挥,在某种程度上也打破了一些被放大的焦虑,总有一些声音强调,现在中国的产业链向印度、越南转移已经越来越严重。
生产供应链的进出本属正常商业现象,但中国广大的内陆省份并非不能借助自己优势的放大和发挥,承接住发展机遇。
谭主就注意到这样一组来自美国媒体的数据:
自2018年初以来,随着工厂生产向珠江三角洲和长江三角洲以外的地区扩展,中国中西部15个省份的出口增长了94%。
自2018年初以来,印度的出口增长了41%,墨西哥的出口增长了43%,越南的出口增长了56%。
显而易见,中国中西部省份的出口增速,远远高于印度和越南的出口增速,这从一个侧面说明,中西部内陆省份相比越南和印度这些地方,都找到了自身的产业优势和竞争力。
这些新的竞争力,可能是新的产业,也可能是数字化、智能化、绿色化对原有优势产业赋能带来的蝶变效应。
理解这一点,其实从习近平总书记不久前在东北地区的黑龙江提出“新质生产力”这一概念也能窥见一二。
东北作为重工业基地,并非没有焕新的潜力,从动力增长引擎辽宁看,辽宁近三年高技术制造业一直维持较高的增长速度,2022年辽宁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.6%。今年前10个月,辽宁新能源汽车产量增长43.9%,高于全国增速。
实际上,黑龙江工业底子一直谈不上好。2013年-2022年,黑龙江第二产业GDP增速就持续低于全国水平(除2020年),且差距较大。但黑龙江并非没有优势:
在战略定位上,黑龙江的首个重要定位是,建好建强国家重要商品粮生产基地。作为“中华大粮仓”,黑龙江省粮食总产量、商品量、调出量三大指标稳居全国首位。
农业不是新兴产业,但农业关乎国家安全,农业本身也可以变得新。
以北大荒为代表,目前,其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稳定在99.7%以上,农业科技贡献率达77.07%。这指向了黑龙江的一个发展方向是,用绿色化、智能化、数字化来使传统行业找到与新质生产力接轨的通道。
所以,与传统科技研发从0到1的思维不同,新质生产力带来的也是一种同时关注从1如何到100的认知框架。
新的技术和手段要追随,但不是要丢了自己的优势。中国的整体优势,恰恰是不同省份、不同区域的自身优势叠加组成的。
中国不断挖掘和释放自身的优势,同样在给全世界积聚和酝酿新的可能。
就在12月2日,首届中国国际供应链促进博览会闭幕。在现场,谭主注意到一个细节,现场有不少中外企业联合展区:
国药集团联合GE医疗共建健康产业国际合作代表展区;
高通公司与中国企业共同展示产业跨界融合发展案例;
北京中德产业园展区集聚了一批中德“隐形冠军”企业......
这些中外企业连接的节点,都是高技术产业领域。从这样的“连接”中,我们不难发现,中国培育的新质生产力,还正在酝酿一种新的趋势:世界,和中国共享技术红利。
前不久的另一场国际展会——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,也印证着这种趋势。本届进博会,创下了很多“历年之最”,其中有两项特别值得关注:
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,数量为历届之最。
创新孵化专区吸引来自39个国家和地区的超过300个创新项目参展,超过前两届的总和。
这背后,是中国创新的一个特点:创新者在中国会选择紧贴市场,跨国企业也会专门针对中国市场进行创新。
原因也很简单,特别是针对头部企业,如果不寻求中国市场中的机遇,就可能重蹈柯达、诺基亚这样的覆辙。
目前,通过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的中国企业数量远超世界其他国家。
数量规模庞大、涉及领域几乎无所不包的中国企业,让全球最先进的技术有了最丰富的落地应用场景。
在一些进驻中国几十年的外资企业中,这样的体感格外强烈。
就拿进驻中国30年的全球头部精密测量企业,海克斯康来说。30年前,海克斯康在中国的生产线连一颗螺丝钉都要进口,今天,它已经在根据中国手机行业外观检测的需求,研发新的检测设备。这样的研发,全流程都在中国国内。
并且研发出的新技术,现在已经出口到了欧美各地,用于广泛的产品检测。
也就是说,中国市场之“大”,恰恰是创造新事物的可能性大,落地实现的机会大,带给世界的想象空间大。而如果丢弃这块空间,失去的机遇之大,也可想而知。
再对这几年外企来华参展的行动做纵向观察,更能够发现中国懂得放大优势的智慧。
中美贸易摩擦的这几年,美西方国家持续渲染对华“去风险”,但实际上,美国企业一直是最积极的参与者。
可以看看2012年到2021年,中国规模以上外商投资工业企业的一组数据:
研发投入从1763.6亿元增加到3377.4亿元,增长91.5%;
研发人员从59.5万人年增加到71.6万人年,增长20.4%;
有效发明专利数从6.8万件增加到24.1万件,增长255.2%。
这样的数据背后,正是中国在磨砺自身优势的同时,创造的优势集聚和外溢效应。
谭主这两天在“读懂中国”国际会议现场,和德国著名投资家,德国荣根财团总裁彼得·荣根聊了聊。他告诉谭主:投资高科技就是投资知识,中国具备强大的知识能力,投资知识就是投资未来。
投资中国的外溢效应在中国周边,体现得最为明显。
亚洲是目前全球经济增速最高的区域,而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贸易增长,已经表现出显著的高科技驱动的特征。
其中,零售、汽车与工业制造、高科技和医疗保健,四个细分领域的贸易额,已经占到中国与亚洲其他地区贸易额的78%。
其实,回看中国整个发展历程,我们最初人口众多,于是中国首先就凭借人口规模的优势,建立起完整的工业体系,形成了超大规模市场的需求优势和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。
但是中国没有停留在满足于“人口数量红利”的低质量阶段,而是一步步把中国的人口优势,转化为人才优势,转化成工程师优势、科学家优势。现在这样的优势,又在转化为新质生产力的优势。
放大优势,给了我们立于不败之地的坚实支撑,更使我们具备了反哺赋能全球生态的可能性。
走在前、勇争先、善作为,其实就是一个不断发现积极因素,再加以整合、塑造优势的过程。
中国,是这样走过来的,对于当下每一个地区、每一个人,同样也适用。